徐夏半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官至太师,封郿侯。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亲信吕布谋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当过颍川纶氏尉,有三个儿子:长子董擢,字孟高,很早就死了;次子就是董卓;三子董旻,字叔颖。董卓年轻时爱好侠客行为,曾经在羌族居住的地区旅行,与羌族各豪帅相结交,后来,董卓当上了州兵马掾,负责防守塞下,董卓臂力过人,能在马上左右开弓,羌胡人都很畏惧他。
何进的计划最后引入的是董卓,关西人和关东世家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袁绍完全没有理由,提议引入董卓让关西人得利,所以才敢在没有确定史料的情况下做出这个分析,而引董卓丁原入京更像是何进的手笔,这样也才能说的过去。虽然何进与世家虽然在对付宦官上达成了同盟,可毕竟何进也要争夺自己的利益,不能让世家一家独大,何进是屠户出身,董卓也只是良家子,何进董卓丁原又都是武人,理论上何进是有理由视其为盟友的。而引入凉州并州势力与引入关东势力异曲同工,都是引入自己的盟友,架空皇权并让自己的势力,压过对方形成自己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武人历来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简单分析一下也能看出来,武人多是因为军功而起,本身并没有根基,如果不能抓住机会无比壮大,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历来武人很少有能兴盛过三代的,所以可见如果说袁绍引进的是一群团结一致的狼,何进引的就是一群无法相容的虎,可也不能武断的说何进的计划就完全没有可行性,毕竟在外兵入京前,何进就已经身死了。
董卓这个人的崛起,是把握住了机会,再加上当时的历史发展,给了他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他把握住了,就成功了,而这个家伙残暴的统治,也是对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最后的打击,让这个本来就积重难返的腐朽王朝,驮上了最后一颗压垮自己的稻草。
董卓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爱惜人才,从不枉杀贤士,且能积极采纳智士的贤达明谏,所以董卓只一李儒,却能让群雄魂不守舍,疲于奔命,董卓确实想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做实事,因此董卓虽然乱世用重典,但国泰民安也是指日可待,至少王莽当时的想法是好的,想用发行新的五铢钱的方法,改善当时已经非常困难的经济局面,只是他自己没有遵从经济规律,再加上急噪冒进,急于求成,反而是好心办了坏事。董卓一开始确实是为诛阉党而来,且从董卓进京后的表现及何进部众纷纷投靠董卓,即可以看出董卓对宦官的态度,因此代汉后太监集团或将提前一千年退出政治舞台,汉末也唯有董卓能让百官群雄,百姓还有夷狄从骨子里畏惧臣服,大汉族民对夷狄的奴态,媚外,卑弱心态正是形成于三国时代,分裂内斗使各方胡夷乘势做大,但当时唯董卓能让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敬而远之。
自古以来,大凡胸怀天下之人,必将放眼四海,容纳万物,而董卓面对十八路诸侯的讨伐,仅靠一吕布左右抵挡,眼看京师不保,却盲信蛊惑之言,先烧长乐宫,继之迁都长安,并强迫居民数百万随迁,导致洛阳二百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到了此时已人心尽失,董卓却依然自我感觉良好,等各路诸侯相继散去,董卓认为天下已定,再没有了后顾之忧,不仅以“尚父”自居,而且出入“僭天子之仪仗”,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似乎也只有董卓能办得出来,想曹操那是何等之人,尚且没有取代汉献帝的勇气。更为可笑的是,董卓还差军士为自己修建了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并“选民间美貌女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八百人,充为婢妾”,说什么“吾事成,当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养老”,头脑之简单可见一斑,若事成何须如此,事不成这些又岂能保住,如此的眼光决定了,董卓是无论如何都是成不了气候的。
果然不久,王允暗中施以“美人计”,这是一次致命的邂逅,也是一次饮鸩止渴式的温存,董卓本是欲壑难填之人,从来都不嫌多,结果为了与吕布争夺貂蝉撕破脸皮,就在董卓沉浸于温柔之乡的时候,吕布已被王允轻易拉到了身边。冲冠一怒为红颜,吕布临阵反水,并亲自取了董卓的性命,多行不义必自毙,“色”字头上一把刀,董卓最终还是死在了女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