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武惠妃千般算计最终也没能等到皇后的桂冠便撒手人寰,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李隆基强忍悲痛将她以皇后之礼安葬,并追认为贞顺皇后,生前没能登上皇后之位,死后能够被追认也算是有了一个最终的名分。
李隆基虽然悲痛,但他清楚的知道这种悲痛只能隐藏在自己的心中,此时他必须彻底的冷静下来,化悲痛为力量,处理好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
因为,武惠妃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太子李瑛也已经被赐死,接下来该立谁为太子,将是李隆基必须思考和迅速做出决策的首要大事,如果武惠妃还活着,寿王李瑁将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事实上时任首席宰相的李林甫在武惠妃去世后,不止一次劝说李隆基尽快立李瑁为太子,这倒不是因为他是个遵守盟约的人,而是因为在他看来,李瑁当太子乃是顺利成章的事情,而且李瑁如果能够成功上位,自己无疑具有拥立之功。
李林甫的数次劝说,让李隆基一时间感到十分棘手,因为当他彻底冷静下来,他忽然发现李瑁并不是个合适的人选。
李隆基明白立储这个问题事关大唐帝国的前途,这就迫使他必须要抛弃个人感情的爱憎,更加客观、冷静的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说李隆基的冷静让立储这件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变得复杂迷离起来。
武惠妃之死使李瑁“子以母贵”赖以得宠的全部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而且公正的讲,李瑁并没有超越其他皇子的绝对优势,在李隆基三十个儿子中李瑁排行第十八,上边还有十七个哥哥,不仅年龄不占优势,同时也缺乏作为储君的气度和历练。
在武惠妃和太子李瑛斗争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发现只有武惠妃、李林甫、太子李瑛三兄弟等有限几个人战斗在第一线,却不见李瑁参与其中的任何记载,李瑁并不是白痴,他应该明白母亲武惠妃如果当上皇后,对于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如果他是一个具有政治才能的人,他至少应该为母亲出谋划策,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至少说明李瑁是个政治才能平庸的人。
综合多种条件来看,李瑁并不是储君的合适人选,那么究竟谁才是合适的人选呢?
坦白的讲,他曾经想过长子琰王李琮,李琮虽然各方面条件不错,而且是嫡长子,符合皇位继承的礼法,但李琮年少时因为一次打猎不小心被豹子抓伤了面部,从而留下了残疾。作为大唐帝国未来的皇帝,李琮面部的残疾势必会影响大唐帝国的形象,就是这一点让李隆基只能遗憾的放弃李琮这个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