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383年的冬天,一场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差距最为悬殊的战争在中华大地爆发,纪录是97:18。光从这一纪录来看,这场战争即令没有惊人的结局,也足以载入史册。史籍中讨论和研究这场战争的著作颇多,而成语字典里甚至也留下了大量的成语,影响深远,不言自明。可是换个角度来看,这场战争过程的荒唐程度,竟也出乎人的想象,胜者既无取胜的把握,也无法说明胜于何处,败者则更是输得稀里糊涂。前人既然无能,也引发了后世对于这场战争的探讨和争论,各方各面来研究胜败之成因,在这一点上我十分钦佩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他跳出一朝一代之得失,而从社会、经济、人口等角度分析这场战争,解说的细微之处,实让人折服。可惜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也无高屋建瓴的手段重新解说战事得失,不妨就改个风格,从比较战争双方入手,来讲个究竟。
首先来看一下战争双方的战斗序列(那时恐怕没这种说法,姑且以此称之。)。
前秦方面,前锋部队以苻融为督统,将领张蚝、慕容垂、梁成等人,步兵骑兵共计30万,其中慕容垂部约3万人,目标是西路的郧城(今湖北安陆一带),梁成部5万人,苻融、张蚝部20万强,目标是东晋的先头阵地寿阳;苻坚自统北方主力约60多万,兵源极为分散,包括秦、雍的关中兵,幽、冀的华北兵,以及远自凉州的西北兵,由于行军横跨大半个中国,主力军队在项城(今河南沈丘)集聚;羌人姚苌督统益、梁的军队,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军7万从川中顺流东下,直取东晋都城建康。
东晋方面,防线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已架构,分东西两路,西路军由桓冲督统,共计10万,驻扎在江州,扼守长江中游,阻止秦军水师东下,以及抵御可能从西路进攻的来自陆上的秦步、骑兵(实际上在这一带作战,北方强大的陆上军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步骑兵的实力显然不会太强)。东路军由谢安节制,谢石为都督,谢玄率领前锋,尚有大将谢琰、桓伊等人,统军8万,在淮河两岸抵御秦军,另有将军胡彬,统领5千水军,增援正面面对北方的寿阳。
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来看,东晋方面在西路的兵力与前秦兵力(裴元略的7万水军加上慕容垂的3万陆军)大致相当,又有长江天险和防御工事,抵抗秦军至少不处于下风,而东路军与秦军(即使只是前锋的25万)相比则力量相差过于悬殊,即使可用北府兵的精悍聊以慰籍,也不能不让人对谢安战前的“潇洒”和“坦荡”惊诧不已。
战事开始,前秦军的前锋进展顺利,当年十月,苻融先于东晋援兵到达寿阳,在没有遇到强大抵抗的情况下攻下寿阳城,俘虏守将徐元喜、王先等。中途转向西线战场的慕容垂也兵不血刃的攻下郧城,东晋将军王太丘战死,苻坚命慕容暐率军驻守郧城,姜成防守漳口(今湖北荆门一带),慕容垂部则听候调令。胡彬没来得及赶到,就得知寿阳失陷的消息,只好退保硖石(今安徽风台西南),阻击秦军。
苻融一方面派兵围攻硖石,一方面派梁成部的5万兵马前往洛涧(今安徽淮南东),在淮河上设置障碍,阻止晋东路军的到来。谢石、谢玄果然忌惮秦军,到达距洛涧二十五里处的地方便不敢轻易前进。这下子本是援兵的胡彬反成了孤军奋战,被苻融大军团团包围,粮草很快耗尽,无奈之下派人向谢石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