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反攻 (第1/2页)
仲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赵王雍联合魏、楚二国出兵,从邯郸出发。在邯郸城外有三百万大军,魏、楚、赵三王站于城楼之上。赵王雍上前一步,面对这城下,这黑压压一大片的大军,道:“我们的盟友之国受难,韩国的都城是危在旦夕,此次出兵援韩,打败强秦对我们诸侯国的军事威胁。”赵王雍令白老大蚁为大将,大军向韩国的都城新郑开拔。有战车百乘,其尘沙弥漫。在黄沙飞扬之中,有大军向此处奔来。
在韩国的都城新郑,守军死守城池不出,打退秦军的数次进攻,一直等待援军的到来。秦军围困新郑长达数日之久,城内的兵卒伤亡是很多的,趁此正在休整之中,可是援兵迟迟未到。直到夜幕降临,守城兵卒怀抱着长戈,卧于城楼两旁。韩相在巡城之时听到一些兵卒相互交耳商谈,其中一个兵卒道:“你说援军要什么时候才到呀?”另一个兵卒道:“这个时候援军都没有到,可能是的不会来了吧。”韩相站于它们的身前,道:“姬无大夫出使魏、赵二国,援军会到的。你们死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老夫向你们保证。”这些兵卒都起身,呼道:“相国大虫。”韩相安慰它们道:“你们辛苦了。”这些兵卒是更加的有信心了,道:“为国杀敌,不辛苦。”韩相很是欣慰的道:“这才是我韩国的好男儿。”
大军行至在中牟这个地方,白老大蚁向身后的大军,道:“大军就在此安营扎寨,就地休整。”随后在中牟这个地方扎营。楚王于韩王进入军帐之中,问道:“大军走走停停要何日才能到达新郑呀?”白老大蚁起身面向魏王与楚王,躬身行礼,道:“魏王,楚王,我们离新郑已经很近了,二王莫急。”楚王上前一步,道:“你叫我们为何不急呢?要等到秦国攻下韩国之后再来行军吗?”白老大蚁面向姬无大夫,道:“你们大军还能坚守多少天?”姬无大夫走上前,道:“大将军,我大军顶多还能坚守三天左右吧。”白老大蚁道:“好,我大军在两天之后出发,一举可歼灭城外的百万大军。”魏王上前道:“好,大军就两天之后出发,寡虫相信将军心中定有良谋。”魏、楚二王转身走出大帐。
子正、子文率领大军经过晋阳,见这里是尸横遍野,死伤的都是这里的百姓,这里已被中山国大军是洗劫一空。多饥民遍地,子正站于战车之上,心生怜悯之心,道:“放粮,救济这些受难的百姓。”子文上前劝阻,道:“子正,不可啊!”子正有些不解的道:“子文兄,为何不可?生为虫要有仁爱之心,这是先生平日教我们的道理,难道你都忘了吗?”子文却不以为然,道:“欲成大事者不可有妇虫之仁,何况这些都是军粮,用于大军作战。”又望向这些遍地的饥民,道:“它们都是饥民,此列一开它们将会一拥而上,你能控制这种局面吗?”子正不服的道:“我是在实施先生的仁义,若是先生在此也会支持我的。”子文劝道:“这是军粮,用于太原之大军。若是太原守军无粮,中山国因此攻破太原受害的百姓会更多。”子正是乎明白这个道理,道:“大军继续前行。”
大军进入太原城,进入将军府叩首一拜,道:“大将军。”子正回礼道:“诸位将军免礼。”随后走上,站于帅位之前,道:“诸位将军请坐。”这些将领坐于两旁,子正方才坐于帅位之上,问道:“我观中山国围困我太原有数日之久,诸位将军可有何破敌之策?”一个将军起身走上前,道:“敌军围困我太原长达数月之久,数次进攻皆不能破,必会生疲惫之心。”子正起身道:“出奇制胜,我大军一直死守城池不出,给敌军一种怯战的错觉,必生骄,骄兵必败。大军休整一日,明日出城迎敌。”子文上前劝阻,道:“将军不可。”子正面向子文,道:“子文。这又是为何?”子文道:“中山国多于骑兵,善于奔袭,我大军多于步兵,善于守城,以我军之短去击敌军之长,与我军不利。”子正道:“那么我大军将长期处于被动之中吗?”子文从怀中掏出锦囊,从锦囊之中取出竹简,道:“临行之前先生知道你用兵心浮气躁,这上面的几个字可以约束于你。”子正立即走下,先是鞠躬叩首,再整理衣冠,接过竹简,看着竹简之上的几个字,转身与其背对,仰上道:“大军继续守城,等待白老大蚁的援军到来,太原之围可解。”
令子正很是气闷,走出将军府想透透气,心想,“为何先生就不相信我呢?这是为何呢?”
午夜,它是辗转反则难以入眠,心里时常的想着晋阳的百姓。晋阳的百姓还在受苦,这令它怎么也睡不着。
次日,子正独自驾车奔出太原城,向晋阳奔去,走访民间,体察民生疾苦。子正走到一个村民的家中,一个老汉走出打量着子正,问道:“你是谁啊?”子正随便的编了一个理由,道:“我是路过于此的行客,前往燕国拜访一个故虫。”老汉听它的口音,它分明就是一个赵国虫,道:“你是赵国的虫吧。”子正道:“是的,我世代居住于赵国的漳水。”又望向周围道:“你这里残垣断壁,又不着店,这里怎么是这么的荒芜啊?”老汉坐于门槛之上,道:“你从漳水而来,一定是不知道这里的情况了。胡虫来我晋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里的百姓,苦啊!”它曾经生活在底层,四处乞讨,深知百姓之苦。见它们无家可归。很多百姓遭到屠杀,所见的是刀光剑影,家破虫亡。它是看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