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笑谈渴饮倭奴血 (第2/30页)
关河五十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b>杨汉烈</b>:生于四川省广安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六期。他是杨森的二儿子,也是杨森唯一一个从军抗日的子女。
在发现自己指挥出现严重失误的那一瞬间,杨森曾经有过廉颇老矣式的惶恐,但这也就是那么几分钟的事。
桥归桥,路归路,活着就得有点抗击打能力,这叫强人本色。
杨森当初攻占通山,出发点是为了巩固平江,但收复南林桥,让他有了意外的发现,那就是打日军侧面或背后的破袭战,代价不高,收获很大。
军委会和第九战区总结第一次会战胜利的经验时,也提到,先前杨干才攻克南林桥,影响了日军的运输系统,打乱了冈村的战略部署,使其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准备,会战由此拖延了将近半年之久。半年时间,对于湘北的防御部署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杨森前后贯通,对破袭战、游击战、运动战与民众组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当然,所有战术究竟高明与否,靠的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必须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和进一步打磨。
第二十军身处抗战最前沿,机会从来不缺,这次试验的对象是通城日军。
杨森把副军长兼第133师师长夏炯唤上阵来。
夏炯喜欢打个人的小九九,热衷于往上爬,早年便以“泸讲”首领自居,搞小团体,排斥其他军校的学员。除此之外,他在军中的声誉也不如杨汉域那么好,有“威有余、德不足”以及“为威不怀德”的恶名。
从当团旅长开始,每逢战争,夏炯就派几名卫兵扛着马刀随行。这些马刀都有用途,谁要是敢擅失阵地或临阵脱逃,夏炯就会毫不留情地砍掉他的头。死在他刀下的连排长和士兵不在少数,当然其中也不乏冤枉的,所以人称夏炯为“夏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