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心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从张九龄和李林甫同时进入宰相班子那一刻起,就决定了这对宰相同样要延续先前杜暹和李元纮、萧嵩和韩休的掐架局面,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开元年间诸多矛盾的日益显露,以及李隆基的内心变化,使得这对宰相的斗争逐渐衍生出各种影响大唐历史走向的事件。
坦白的讲,张九龄和李林甫的矛盾从没进入宰相班子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张九龄是张说的人,而李林甫先前跟随宇文融一起弹劾过张说,两个本不属于同一派系,甚至是斗的你死我活的派系,各自的接班人现在居然成为必须合作的宰相,不知道李隆基在重新整合宰相班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事实上,由于张九龄才学出众、自负清高,内心深处根本瞧不起斗大个字一个不识的李林甫,李隆基在任命李林甫做宰相前,曾经征求过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认为宰相关系到国家安危,而李林甫自身没有文化、不学无术,如果当了宰相恐怕国家会有忧患。
在我看来,张九龄对李林甫的评价有些偏颇,才学不高这的确是事实,但不学无术则是冤枉了李林甫,其实李林甫所学的那些东西,通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远比张九龄要实用的多。
李隆基之所以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建议,其实也是看重了李林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刚刚进入宰相班子的时候,张九龄在李隆基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崇拜,李隆基曾经评价张九龄说:“其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词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而且张九龄每次上朝时,都会表现出精神百倍的样子,李隆基经常说每次见到张九龄都会感觉精神顿生。可以说张九龄的个人气质当时对整个朝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照此下去,张九龄将永远是当时的首席宰相;如果照此下去没文化的李林甫将永远被张九龄的光辉所掩盖。
然而这个世界很多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数,当李林甫决定暂时隐忍的时候,朝廷的政治走向出现了利于他的转机,这一切都来源于张九龄的自负与清高。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在边境打败契丹人,并将其国王屈烈和大将可突干斩首,将人头送往李隆基身在的东都洛阳报捷。
李隆基得到消息后,决定任命张守珪为宰相,张九龄立即表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