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安民之外,宋文帝大力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并从士族中提拔了不少人才,比如前面提到的“三王”:王华、王昙首、王弘,都是琅琊王氏的成员;像殷景仁是陈郡殷氏一族;谢弘微、谢灵运等则是陈郡谢氏一族。宋文帝选拔的,基本都是文士,处理朝政正是用他们所长。另一方面,对于兵权,宋文帝是牢牢把持的,除任用到彦之这样的早年旧部外,他将几个弟弟及堂兄弟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刘义庆(就是编《世说新语》的那位)封为刺史,各自镇守一方。
宋文帝本人也很愿意体恤民情,他对处理民间的诉讼纠纷尤其重视,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他就前后三次到延贤堂听讼审案,解决冤狱,后来又经常去听讼。一般官员十分头疼的事情,他却亲历躬为,既建立了在官员当中的威信,树立了榜样,又大大提升了在百姓中的形象,一举多得。
宋文帝喜欢咏诗书法,对于文化教育很是重视。自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起,他先后开设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大学馆,由当时的名士讲学,并亲自莅临听讲。这些学馆招揽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也聚集了不少求学的学生。宋文帝又到国子学当面考核这些文化人,对优秀人才进行赏赐并授予官职。几十年中,江南一带文风大盛。
根据《宋书·良吏传》的描述,文帝元嘉年间,“区宇宴安,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莫归,自事而已。守宰之职,以六期为断,虽没世不徙,未及曩时,而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这是自汉末大乱孙氏占据江东以来南方最安定最繁荣的一段时期。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气氛中,年轻的宋文帝燃起了雄心壮志,他要一扫北方乱世,统一全国。
同样年轻的北魏皇帝拓跋焘并没有抓住头几年的南方内乱而南侵,他的国家自建立之初就一直处于强敌的包围之中。在这位崇尚武力征服的统治者面前,文治高于武功的刘宋还排不上号,西面的世仇——赫连夏国,才是他早想消灭的眼中钉、肉中刺。
赫连勃勃统治时期,北魏忙着对付柔然和消化河南地区,夏国忙着与西面的西秦抢夺地盘,没有发生很大的冲突,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前文提到,夏国在这一年发生了内乱。
赫连勃勃有不少儿子。原先的太子是长子赫连璝,此人也像他父亲一样好武,在攻取长安的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赫连勃勃晚年却喜欢上了小儿子酒泉公赫连伦,想要废掉赫连璝而改立赫连伦。赫连璝听说后十分气愤,就带了七万兵马攻打赫连伦,赫连伦也不示弱,自领三万兵马迎战(胡人几乎与生俱来的统御力也的确很让人佩服)。两军交战,赫连伦战死。这时赫连勃勃的三儿子赫连昌又带着一万骑兵突袭赫连璝,赫连璝被杀,赫连昌合并了他的部众,回到都城统万。赫连勃勃不以二子相争战死而悲,而以赫连昌平乱精彩而喜,当即立赫连昌为太子。第二年,也即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做了夏国的皇帝。
拓跋焘听说赫连勃勃死了,其心情就跟前几年拓跋嗣得到刘裕的死讯一样兴奋。拓跋焘准备用兵,北魏内部有三种意见:把漠北看作固有势力范围的鲜卑贵族长孙嵩、长孙翰、奚斤等都认为应该先讨伐柔然,柔然若逃遁就追到底,不管抓不抓得住他们的首领,都可以有一大笔收获以充实军用;另有几个官员则认为可以先消灭东面的小国北燕;前两种意见都有其道理,太常崔浩进言道:“蠕蠕(北魏君臣蔑视柔然,认为他们和虫子一样恶心,故而称其为蠕蠕,“蠕”发音同“软”)逃起来跟鸟兽一样,若派大军追吧,肯定追不上,若用轻兵突袭呢,又恐怕不足以消灭完。而赫连氏的国土不过千里,刑罚残暴,人神共愤,微臣觉得还是应该先伐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