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咖啡的柯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身侧的那姓文的士子,也一下子明白了眼前之人的身份,文瑜公的名声虽然不是很大,可在这汴京城中杨文瑜三个字份量可一点也不轻。
他当初在见过那封杨文瑜的那纸《陈情民事疏》,只觉得能够写出这样奏疏之人定然是忠君体国,他看见了一个细数国家之积弊痛心疾首的臣子的形象,后来也是印证了大宋真的有这样气节的臣子。
他的性子向来是公忠直亮,恬静自守与包拯可谓是一静一动,两人虽然政见不同可却是好友。
他没有想到面前的杨秉会如此的年轻,如今杨秉的年纪也仅仅二十多岁,他想要蓄须可却是迟了些。
在谈及杨秉的经历和成就之时,许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忽视了对方的年纪,因为根本无法将二者代入在一起。
他恭敬的作揖说道:“汾州士子文彦博,见过文瑜先生!”
他并未如身旁的包拯一般称呼文瑜公,并非是因为恃才傲物不愿低眉颔首,而是他并不认同杨秉的学说。
杨秉性情随和,笑着说:“不必多礼,今日在这里的都是我大宋的士子!”
包拯自来到汴京也是了解了杨秉的学说,明白了何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思想的萌芽,是湍急河流处的一处小溪,它归于大流可同样是求大道的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