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清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黄茶作为一个独特的茶类,甜香宜人,茶性偏于温和,其独特的韵味,是其他茶类无法替代的,本来幽微难从俗。近几年的黄茶市场,萎缩十分严重,在市场上,基本见不到真正闷黄到位的黄茶,很多人已经不识黄茶真滋味。其根本原因在于:黄茶的制作工艺复杂,对闷黄的把握较难,制作起来耗时费力,还不见得能够成功。市场上的黄茶,要么闷黄太轻,近似绿茶;要么闷黄过度,会有一股不愉悦的水闷、酸腐味道。这种非黄非绿、或者外黄芯绿的“假黄茶”,仅有黄茶之名而无黄茶之实,到头来,只能是,十年一觉黄茶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闷黄不足的黄茶,外观不如绿茶翠绿,滋味不如红茶甜醇,苦涩、鲜爽又雷同绿茶,其品质,自然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青睐。而从业者,又不愿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和努力,这就是今天的黄茶市场集体沦陷的怪现状。岁月悠悠,欲说黄茶好困惑。
我一度曾对市场上的所谓“黄茶”绝望过,在国内各地的系列课程中,我也很少去讲黄茶,因为找不到能够打动我的、且符合“静清和私房茶”标准的样茶。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的清明时节,我正好在长沙授课,偶尔喝到一款雅安学生带来的蒙顶黄芽,品后暗暗大喜,内心思忖,这不就是我要苦苦寻觅的传统黄茶吗?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天,我果断买了直飞成都的机票,满怀信心地奔赴蒙顶山,大有“仗剑天涯,任行远,誓不空还”的气概。在蒙顶山,精选高海拔的老川茶,历时半个多月,从杀青、闷黄、烘干诸环节,亲力亲为,密切关注,终于做出了20余斤令人惊喜的传统蒙顶黄芽。谁知杯中茶?粒粒皆辛苦。
蒙顶黄芽制作的实践,让我明白,甘醇、温和、甜香,才是黄茶的本来面目。近年来,一哄而上的所谓大师茶,把人们对茶应持有的正确理念带偏了,甚至混淆了是非真相。嫩度较高的黄芽茶,在闷黄时,一定要把含水率降到较低的水平,尽可能去干坯闷黄。我们成功制作的这批黄茶,仅使茶芽稍稍发生黄变,就需要耗时12个小时。其后至闷黄到位,所消耗的时间竟长达5天之久。最终的结果表明,这批黄芽的内质丰厚,茶汤杏黄明亮,细腻粘稠,滋味甘甜,无任何的苦涩与收敛感,花香浓郁兼有淡淡的果香,耐泡度在十水以上。其优异的品质与表现,基本颠覆了过去我对黄茶的认知。由此我能感悟到,不是黄茶的品质不好,影响了市场的认可度;而是当下,没有人肯埋下头来,下足功夫去用心做茶。如果仍把绿茶的“鲜爽”滋味,误以为是黄茶的审评标准而去照猫画虎,那基本可以预言,如此做出的黄茶,是不会有明天的!
黄茶在加工过程中,轻微发酵的闷黄原因,造就了黄茶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特征。由于在整个轻微发酵的过程中,没有茶红素的生成,因此,黄茶的显毫是白色的。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母在妙玉的栊翠庵内喝茶的情景,期间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才吃了酒肉,为什么会直接表明自己不喝六安茶呢?因为深谙养生之道的贾母清楚,六安茶是绿茶,味重性寒,不太适合身体虚弱的老年人饮用。明末陈霆,在《两山墨谈》中谈到六安茶时,他说:“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仓贡之余,例馈权贵之故旧。”在清代的北京,能够品到六安贡茶的人,自然是非富即贵,这也隐隐衬出了妙玉身世背景的不俗。张英在《聪川斋语》记有:“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食饱最宜。”此处的“养脾”,是指助消化,因脾主运化水谷,故言。在梁实秋先生笔下的六安茶,是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有资料表明,在七十年代之前,六安传统茶区中的群体种,25%为大叶种,60%为中叶种,小叶种占15%。这个品种比例告诉我们,六安茶的咖啡碱含量,相对于其他的小叶种绿茶而言,确实是偏高的。所以,六安茶性偏寒凉,助消化,容易刺激胃肠,降血糖较快。古人深知六安茶的饭后饮用之理,鉴于此,张英又说:“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张英是清代重臣张廷玉的父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很明白,性寒而重的茶叶,适用于身体壮实之人。这也是贾母不饮六安茶的根本原因。
在武夷茶作为外销茶出口、国人还没有完全接受红汤茶的清代,老人、身体虚弱之人饮茶的不二选择,就只有在清代蓬勃发展的黄茶了。妙玉给贾母泡的老君眉,一定是白毫密布,茶芽弯弯,形如太上老君额上的寿眉了。其鲜白光净,佛家谓之最殊胜的“白毫相光”。据同治年间的《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国朝乾隆四十六年开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遣人,监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耸然,俗呼白毛尖。”君山银针外形的“白毛耸然”,应该是最近似老君眉外观的茶了。有很多学者说,贾母喝的老君眉是白毫银针,这就更乖离基本的养生常识了。首先,老年爱吃甜烂之食的贾母,连绿茶都不喝,更何况是茶性愈加寒凉的白茶了。其次,在清代中早期,福鼎、政和的白毫银针,既没有作为贡茶的历史证据,也没有批量生产的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