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味醇花色多 (第2/3页)
静清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黑茶类后期的转化,受到含水率、氧气、温度和微生物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茶的陈化过程中,茶多酚中尤其是酯型儿茶素,是呈逐年明显下降的;氨基酸最终会分解殆尽;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递增;香气物质递减并趋于低沉;游离的咖啡碱含量,受与日俱增的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影响,是明显降低的。这意味着保存良好、陈期愈久的茶,其汤色趋于红褐清透,滋味醇厚而不苦涩,香气偏陈旧的木质味,茶性偏温和而清凉,其药理作用是呈逐年降低的,而非三年药、十年丹。即使是治疗疾病的中药,药性也是与日俱减的,更遑论是茶了。“越陈越香”、“越陈药性越好”的无稽宣传,明显是愚弄百姓,违背科学与基本常识的。
古树料普洱熟茶,“和”字饼的汤色
这里需要注意,中药的陈用,本是为了去除药物的燥烈、燥热之性或毒副作用的,并非越陈越有效,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中药的陈用,最早见之于《孟子》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到了唐代,《唐本草》一书,明确提出了“六陈”之说,即“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陈皮位列其中。中药治病主要取决于气和味,上述六种药物,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服用时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故须将中药陈放一段时间,待刺激性气味逐渐挥发一些,药性稍微和缓一点,就达到了最佳的陈化度,而非无期限的储存、陈化,否则,就会药效尽失,还怎么能去治病呢?清末著名医家张山雷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张山雷并没有说陈皮会越陈越好,而是待其辛辣燥烈的刺激气味稍“和”为适度。此处的“和”,即是不刺激、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明代贺岳的《本草要略》明确写道:“陈皮来年者方可用”。清代许豫和的《怡堂散记》记载:“新者气烈”,“陈皮须备广产,二三年者为上。”陈皮辛温,药性燥烈,日常起居,还是慎用为佳。清代武仪洛的《本草从新》警告世人说:“化州陈皮,消痰至灵,然消伐太峻,不宜轻用。”陈皮已经非常峻烈了,而青皮属于未成熟的橘皮,其性更烈,故作为中药使用时,多用武火、酒、醋、麸皮等进行炮制。故明代缪希雍的《本草经疏》告诫说:“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施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青皮伤气、破气,气虚体弱者慎用,一般不宜单独服用。对于青皮的禁忌,《本草蒙筌》也明确写道:“老弱虚羸,尤宜全戒。”当人们受到商家的误导和影响,在盲目追捧小青柑的时候,我们考虑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吗?
在黑茶的陈化过程中,如湖南的千两茶、六堡茶,容易出现“金花”。“金花”在普洱茶中少见,首先与现代普洱茶的用料越来越嫩有关;其次是云南的紫外线强、天气干燥。普洱茶偏薄的饼型,无法形成内湿外干、外冷内热的厌氧环境。“金花”的出现,常见于多糖含量较高的粗老茶叶中,且须具备体积大而紧压的特点,含水率至少要在10%以上。
我们在茶中看到的“金花”,其实是黄色的冠突散囊菌,它是茶叶在发酵过程中接种的一种强势霉菌。金花不溶于茶汤,因此,强调“金花”对人体有多么神奇的保健功效,似乎有点牵强,除非像发酵的豆腐乳一样吃到胃里。即使吃到了胃里,“金花”也没有任何的营养作用。在茶的发酵或陈化过程中,由于茶的外干内湿,并有意或无意间接种了冠突散囊菌,菌群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就会旺盛的繁殖,生成强势的金花菌群。只要金花菌群存在,就会抑制其他有害菌群的生长。因此,凡是有金花存在的黑茶,一般都不会发霉,茶汤通透明亮,口感甜滑柔顺,且较耐泡。这是因为金花的形成,是大量微生物的产生、繁殖、氧化聚合的过程。而微生物的繁殖和氧化聚合,必然也像其它有益菌群一样,能够分泌淀粉酶、蛋白酶和氧化酶,促进茶叶的降解、水解、氧化等,形成黑茶特有的滋味与品质。
老千两茶的局部“金花”
金花,通常是分布于黑茶类内部的金黄色的饱满的圆形颗粒,绝对不会以菌丝的形式,存在于茶叶的外表面,这是金花与严重致癌的黄曲霉菌的根本区别。一款陈茶,如果在茶叶的表面上,分布有黄褐色、黄白色的丝状或粉状菌体存在,且茶汤黑浑、燥喉、有较重的霉味或土腥气味存在,这样的茶,极有可能已感染了黄曲霉菌。黄曲霉菌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最强的物质之一,主要损害肝脏,并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另外,某些黑茶类饮后造成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并非是某些人刻意误导宣传的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应该是茶叶在存储、陈化过程中,感染、滋生的菌群超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