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饮重甘寒 (第2/2页)
静清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朱权的视野里,茶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如他所载:茶本是“寄形物外”、“助兴爽神”、“泻清臆”、“破孤闷”之功用。其后的明代文人,风花雪月,煎茶酌茗,独对青山隐隐,目送江水泱泱,对茶的认知与审美,基本没有超越过朱权的窠臼。
明代的饮茶变得自然简洁,尤其注重个人趣味。在文人讲究情趣和茗赏的示范作用下,带动了明代上下、以茶言志、借茶主动养生理念的进一步形成。
明代饮茶,开始讲究茶品与人品的一致性。陆树声《茶寮记》云:“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麇鹿之俦。”他们对茶品的审评标准,与宋代基本一致,“茶主于甘滑”。明代张源认为:“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罗廪认为:“茶色贵白。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甘鲜、甘润的茶,茶氨酸与可溶性糖的含量都会较高,茶性温和,能够安顿浮生性灵,符合文人趣从静领的精神需求。对于茶叶的采摘季节,曾有诗云:“采时需是雨前品,煎处当来肘后方。”其中大有深意。综合明人对茶的认知,能够清晰地看出,明人认为保健价值较高的茶,一定是谷雨以前的春茶。头春的茶,得季节生发之气,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恰好,不苦涩,不刺激,入口甘滑细腻。好茶之妙,季节是一个主要因素,还需始造之精,鲜叶杀青要杀得通透、到位;藏之得法,不能发霉、返青;最后还要瀹泡得当,不能浓强苦涩。
事实证明,明人于茶的要求是正确的,是符合科学的养生理念的。明代李中梓的《本草征要》记载:“茶享天地至清之气,产于疥砂之间,专感云露之滋培,不受纤尘之滓秽,故能清心涤肠胃,为振发之品。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者耳。故入药须择上品,方有利益。”李中梓认为的茶之上品,就是制作精良的滋味甘寒的春茶,而非“粗恶苦涩”之茶。李中立的《本草原始》讲得更加简洁透彻。他说:“细茶宜人,粗茶损人,粗恶苦涩,品类之最下者。”综合两位明代医学大家的观点,我们基本可以清楚,宜人的,是甜润、细嫩、生态较好的春茶;损害人的健康的,是生态欠佳、偏于苦涩的劣质茶。此处茶的“细”与“粗”,并非仅指外形,更多强调的还是茶的内质。另外,就农残而言,夏秋季是病虫害的高发期,故其农残可能会相对较高。
明代两位医家的结论,反映到泡茶上,即是茶汤甘滑的,会更益人;过于苦涩的,可能会损人。茶与茶汤相较的高下,其本质,在微观上即是茶中鲜甜温和的氨基酸、糖类与苦涩的茶多酚、咖啡碱之间的比例协调问题;表现在宏观上,就是生态、茶种的差别。五味调和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去把控和调节?考验我们的,是对茶的深刻理解和养生智慧的开启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