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第12节 (第2/5页)
艾米、黄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国传统精神深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儒”即儒家,“道”即道家,也有称“道教”的,但很多人认为“道家”“道教”是两回事;“释”即佛教,也有称“佛家”的,据说佛教跟道家结合生成了“禅”。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佛家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精神就只受这三家影响,而是说这三家影响最大。
佛教是一种宗教,而宗教的特点之一就是重来生,轻今世。这辈子你吃什么穿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行善积德,以便死后能过好日子。佛教不同于一些西方宗教的一点就是它的“轮回”观念,人死了,不是像某些西方宗教说的那样,要么进天堂,要么下地狱,即便是进了炼狱,也会按表现把你分到天堂或地狱里去。但佛教不同,它为人们描绘的死后前途多种多样,叫你目不暇接。人死了,可以变牛变马,可以变猪变狗,可以变花变草,可以投胎到富人家里,也可以托生到穷人家里。
所以有人称佛教是“出世学说”,出世学说一般是不怎么具体规划今生的道德细则的,也不关心社会地位,高低尊卑等世俗的东西,今生根本都不重要嘛,还关心那么多干啥?佛教对人们在今世的行为准则很简单,无非就是行善积德之类。
道家学说也被有些人称为“出世学说”,有的为了将它区别于同为“出世学说”的佛教,又称它为“忘世学说”。道家学说不像儒家学说那样重视今世功名,但道家学说也不是“重来生,轻今世”,而是主张回归自然,效法自然。
《道德经》据传为道家的始祖老子所作,后人对这个“道”和“德”有多种不同理解法,但大家都认为《道德经》讲的是如何治国与如何治身,“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治身”就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老子对治国的基本精神就是“无为而治”,但这个“无为”,并不是啥事也不干,成天混日子,而是说不要人为地干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要顺其自然,像那种在没有湖的地方挖一个大湖,在没有山的地方堆一座大山,道家肯定是不赞成的,因为那违法了自然界的“道”。
老子在若干年前提出的治国指导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实际意义,比如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提倡的不“尚贤”,就是叫统治者不要推崇表彰所谓“贤人”,这样人们就不会去争着做“贤人”,因为贤人不贤人的,都是以统治者的利益标准来衡量的,符合统治者利益需求的,统治者就当做“贤人”,给他们加官晋爵,让他们名利双收。“尚贤”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在权力的诱惑下假装做“贤人”,讨好统治者。一个社会,应该崇尚“法治”而不是崇尚“人治”,法律高于一切。只有在法制社会,人们才会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做真正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