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想弹性,决定沟通的可能 (第2/8页)
马薇薇 / 黄执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启明小说www.qm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脑子动得比嘴快,常常会急着想要知道对方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也就是说,当别人的话还没说完,有时才说了开头,你的脑子就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于是你就预先揣测对方说的这些话,目的是什么,并且根据你的揣测进行回应。
这种情况有点像我们在网上看剧,有时候会嫌剧情进展太慢,于是忍不住拖动进度条或者按快进,看看后面的剧情会怎么发展。但在真实生活中,我们没办法拖动进度条,也不能按快进。所以,我们只好在内心深处偷偷地“快进”,也就是在人家话才说到一半的时候,你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帮对方得出“你就是这个意思”的结论。
比如,对方找你诉苦,很可能只是想倾诉,可是你会觉得:“你说这些话就是为了要抱怨!”然后就聊不下去了。又比如,同事只是说了几句你在工作上的问题,你马上在心里总结:“他就是想要让我背锅!”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种行为,就叫“预设对方的意图”——在真正的沟通还没产生的时候,大脑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理解这一切,想要为这段对话定调了。
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有很多沟通都是表面的,并没有真的有效交流。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在跟别人叽叽呱呱、你来我往地聊天,但事实上,他从头到尾可能就只是在跟他心中所预设的、所假想的那个对象在说话。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只听到自己想听的,那你就根本没在听。
举个例子,很多父母在跟小孩对话的时候,就常常会预设对方意图。比如,小孩回家跟爸妈抱怨,觉得数学好无聊,真的不想去上课。通常这些话没说两句,就会被父母打断说:“你就是想偷懒!你不认真念书,成绩怎么会好?考不上大学怎么找工作?”
爸妈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反应太快”。只听到小孩说一句“我觉得数学好无聊,真的很不想念……”大脑就预先做了判断——“你说这些话,不就是为了要给成绩不好找借口吗?”
而一旦父母预先设定了小孩的意图,那他们就会觉得“你后面的话我都不用听了,反正都是一堆借口”。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只听到孩子抱怨上课,就会立刻做出“你就是想偷懒”的回应。
可是,当小孩表示他觉得数学好无聊的时候,他的意图可能是想跟老妈分享一下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也可能是想问问,到底为什么要学数学;当然,还可能只是感叹一下而已,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对数学都提不起兴趣,实在很无奈……